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黉门
3  4  
古木档案
黉门
环球旅行家马中欣
“送经”东阳旅游
苦槠成了稀罕果
宝丰拍卖公告
东阳话里古音多
东阳方言
大家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1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话里古音多
2010-11-03

  □ 通讯员 蒋子辛

  

  说起东阳话,大家都会有个深刻的印象:东阳话里有很多古老词语,像个古色古香的古董铺,比如吃东西不说“吃”而说“食”,看东西不说“看”而说“望”(东阳口语音同“磨”)。“食”和“望”在殷商甲骨文里就有,而“吃”“看”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东阳话中的某些古词语,别的方言未见使用,如“说话强硬”,东阳说作“口嘴耆”(“耆”音同“奇”)。《左传》中有“不懦不耆”(不怯懦但也不能一味口头强硬自大)。把东西装进容器,东阳说作“入”,如“入糯米肠”、“入煤气”等(这个“入”东阳口语音同“热”),《国语》《战国策》等古籍已有这种使动用法。这是东阳话的一大特点。

  其实东阳话的古老特性不仅表现在词语上,在语音上也十分突出。东阳有句俗语“望风挂牌”(意同“见风使舵”),用来形容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人。这个“牌”其实是“帆”的古音。东阳过去的水上运输工具“竹筏”,东阳话叫作“排”,“排”就是“筏”的古音。东阳话把用绳子缚东西说作“薄”,“薄”也就是“缚”的古音。中药“茯苓”也是古音。东阳话把“肥”说作“皮”,“肥肉”说作“皮肉”,这还可用“皮下之肉”或“近皮之肉”来解释;“肥皂”则说作“皮皂”。东阳称两种毒蛇为“狗屙扑”(盘在地上酷似一堆狗屎)、“犁头扑”(头三角形似犁头),“扑”其实就是“蝮”的古音。“菜篮扑屁”是比喻无效的处理方法,这个“扑”则是“覆”的古音。类似古音不胜枚举。

  古音学说是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的。钱氏古音学说之一是“古无轻唇音”。语音中靠双唇开闭发出的音叫“双唇音”,中国传统音韵学则叫“重唇音”,如“牌、朴、皮、薄”等音。另一种是上齿接触下唇发出的音,叫“唇齿音”,中国传统音韵学则叫“轻唇音”,如“帆、缚、蝮、肥”等音。钱氏古音学说认为中国上古根本不存在“轻唇音”,所有“轻唇音”当时都说作“重唇音”,后来才从重唇音里分化出来。轻唇音分化出来以后,部分轻唇音词语东阳仍按老习惯说成重唇音,这就成为前面说的那些存留在东阳话里的古音。

  钱氏另一古音学说是“古无舌上音”,即上古不存在舌上音,舌上音当时都说成舌头音。

  现在戏曲舞台上的大将,头上都插着两根长长的鸟尾毛以显示威风,东阳叫“地鸡毛”,讽刺作威作福的人就说“插地鸡毛”。东阳所谓“地鸡”就是“雉”,俗称“野鸡”。因为“雉”是舌上音,东阳仍说成舌头古音“地”。

  过去东阳农村常可听到一种“得肩头”的说法。因为农民常要挑担,衣服的肩部磨损特别快,为了节约,就把衣服的肩部换上一块新布,这叫“得肩头”。所谓“得肩头”,其实应该是“缀肩头”。“缀”就是“补缀”。因为“缀”是舌上音,东阳说成舌头古音“得”。还有鸡啄米的“啄”,也是舌上音,东阳话说成舌头古音“得”。过去有种“鸟得命”的算命方法,就是让一只小鸟从卷着的命纸堆里啄出一张命纸来。

  此外,东阳话还保留了一批中古即唐宋时期的古音,数量更多。这批古音产生于汉语声母舌面化又称腭化运动之中。

  声母中的舌根音喉音声母,即拼音字母“g(格)、k(克)、h(里)”发音时舌根上抬,这些声母如果与韵母“i(衣)”相拼,发音器官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非常时期”只好采取应变的协调办法,于是整个舌面自然上抬靠近硬腭成为舌面音“j(基)、q(欺)、x(希)”。许多舌根或喉音声母字纷纷改换门庭,转变为舌面声母,比如东阳话“家、加、夹、假、京”等字都保持原中古舌根声母“g(格)”,而普通话都变成了舌面声母“j(基)”。东阳话的“去”(音同“扣”)、“曲”(音近“快”)、“敲”(音近“考”)、“轻”(音近“肯”)保持中古舌根声母“k(克)”,而普通话已变成舌面声母“q(欺)”。东阳话“孝”(音近“好”)、“兴”(东音近“很”)、“虾”(音同“花”)、“苋”(音同“荒”),东阳话保持原中古喉音声母“h(黑)”,而普通话变为舌面声母“x(希)”。

  笔者统计口语中日常使用的中古舌根音、喉音声母字780字,普通话已经舌面化的有60%,而东阳话只有37%,这就是东阳话里这一大批古音的来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黉门 06 东阳话里古音多 2010-1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