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记者节特刊
3  4  
记者节特刊
城南:全城“醒”得最早的地方
巡城·记者在行动
城东:无缝对接田园牧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南:全城“醒”得最早的地方
2010-11-08
  清晨的城南元宝湖畔,只要天气晴好,总有一些市民坐着“吸氧”。□ 记者 陈林旭

  范围:东起东岘峰,西至西岘峰

  功能:休闲健身

  基调:轻松

  □ 记者 叶挺

  

  当天还没亮,人们还在酣睡之时,城南却已苏醒,这恐怕是整个东城醒得最早的一片区域。早起的市民涌向这里,跑步的、跳舞的、登山的、暴走的、打球的,清晨的城南是热闹而有生气的。

  这里有一群快乐的山友

  5日早晨6点,行走在城南的路上,并不孤单,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与你作伴。做个深呼吸,空气清冽无比,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沿着市博物馆对面的山路上行,视线所及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平静的湖水泛着氤氲雾气,像极了茵梦湖;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人心生愉悦;叫喊声此起彼伏,那是晨练的人们在排除浊气……

  78岁的李荣品和老伴张桂兰住在黉门广场附近,早上五点半他们就从家里出发了,每天到笔架山转一圈,已成为他们的必修课,而且这一走就是二十几年,“呵呵,年纪大了,锻炼身体就是最大的工作。”

  在上山的路上,李荣品和老伴碰到了同样前来锻炼的何心正夫妇,老人们互相打起了招呼。“哦,我们是老朋友了。”81岁的何心正住在建设路,尽管头发花白,精气神仍然十足。李荣品告诉记者,早些年,他就在黉门广场上看过何心正打太极拳,那时候还不熟,后来经常爬山碰到,慢慢就熟络起来。

  70岁的吴金菊是和邻居周春光一起来的,两人穿着统一的服装,背着太极剑,很是惹眼。吴金菊说,年轻时,她经常跑步到南午岭,现在则迷上了打太极拳,“打太极拳,舞太极剑,周边环境很重要,笔架山鸟语花香,是一个理想的场所。”在她的带动下,周春光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这里空气好,锻炼一下,手脚都舒展了,早饭都吃得特别香呢。”

  在登山的人群中,74岁的张岳阳尽管年纪不是最大的,但他到笔架山锻炼的年份也许是最早的。早在二十五六年前,他就迷上了锻炼,基本上每天都要去登登山、打打球,“早些年市民健身的意识还不强,到这里锻炼的人并不多。”在张岳阳的印象中,那时候每天到笔架山锻炼的只有零星的十几个人,上山的路并不好走,他们四五个人就拿着工具,每天开山辟路,一年多时间后,终于开通了一条上山的小道。后来人慢慢多起来,再到后来,路修宽了,浇上了水泥,造起了亭子。“现在每天到这里登山的人很多,数都数不清。”

  热心是他们共同的标签

  都说锻炼、健身的人最热情,此话不假,一路走来,记者碰到了很多热情的“山友”。

  在山脚处,有一处别出心裁的地方,取名“心博园”,据说园子的“主人”是一名退休老师,平时在这里弄些花花草草,娱乐大家。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他还在园子里办了一次图片展,与大家交流养生心得。

  张岳阳还爆了一个料:这些年健身人群越来越年轻化。41岁的蔡先生就是其中一员,用他的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他说,以前自己的身材有点超标,这一两年坚持爬山,腰围从二尺九减少到了二尺七。

  听说记者的来意,老蔡说,一定要到半山腰看看,因为那里有一条爱心路——鸳鸯路,是一位叫陈土星的老人花了十余年时间修的。也许是不常运动的缘故,记者一路上走走歇歇,爬到半山腰已是气喘吁吁,老人修路的热心劲更让人钦佩。

  在路旁,记者见到了一块2005年由游人立的“开修山路十年纪念”碑。这是条一米多宽的山路,绕过弯弯曲曲的山头,应该有二三里长,在道路的中间位置,还有一处宽阔的平台。老蔡说,这条路是陈土星一点一点开辟出来的,直到现在他还不停歇,前段时间雨水比较多,山路坍塌了两次,陈土星就用树桩在下面垫牢,防止土层下滑。这几天,他给道路添了新土,进行平整。

  在鸳鸯路的一端,记者碰到了刚从山顶下来的老楼。他告诉记者,在山顶还有一群热心人,这几天正忙着修单杠,“他们一早就来了,这会刚回去休息,下午还要来。”

  “还有一位叫吴寿喜的老人,每天都来扫地,为了上山的路更好走。”“那边的平地是几位晨练的妇女清理的,她们请人背石头、运沙子,花了不少精力。”……

  无论是笔架山、东岘峰、西岘峰,这样的热心故事,随便一打听就是一箩筐。

  这里的热闹全天不停歇

  在南山区域,不只是早高峰,每天的各个时间点都是热闹波段。

  上午9点,在西岘峰山脚,记者碰到了正在洗衣服的李茂忠夫妇。李茂忠说,从去年开始,他们把生意扔给了儿女,每天运动锻炼。山上的水很好,每次下山,他们都会带一桶山泉水;在山脚有一处浅滩,有时候他们还会把衣服带过来洗。“运动的效果很明显,现在很少感冒发烧了”。

  将近10点,家住西站的王女士和赵女士一边说笑着一边下山。她们说,从今年开始,每天都要走上两个小时,一段时间坚持下来,感觉很舒服。“别看我们来得晚,等下午股市休市,还会有不少人来爬山呢。”

  王和水就住在西岘峰山脚,对于西岘峰的发展,那是了然于胸。他告诉记者,早在1993、1994年,前来爬山的人就多了,每天至少有上千人,现在每到双休日,爬山的人更多。

  夜晚7时许,东岘峰山脚依然灯火通明,山庄的空地上停满了汽车,烧烤店里冒出阵阵香味。今天是杨影的生日,她和四五位好友一边吃着自助烧烤,一边发出爽朗的笑声,快乐在山间弥漫开来。来自江西的何天友和几位工友吃完晚饭,特地出来逛逛,一边爬山、运动,一边讲述着自己的心情。

  王天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在山脚开了一家小店。他告诉记者,因为现在天冷了,人少了,不过等到双休日,人就多了。要是夏天的夜晚,到这里乘凉的人多得不得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记者节特刊 06 城南:全城“醒”得最早的地方 2010-1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