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黉门
3  4  
黉门
走进同名村⑩
南马新屋:耕读世家展新颜
横店新屋:
两幢大宅诉说一个家族的兴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横店新屋:
两幢大宅诉说一个家族的兴衰
2011-01-17

  □ 记者 任旦雯

  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南门附近,有一座“澄真堂”,因其保存完好,古朴大气,常被剧组借用拍戏。“搬家”至博览城前,这栋占地面积1180平方米的老房子200多年来一直静静地屹立在横店镇新屋村里,守护着一代代聚集于此的许氏家族。

  新屋村在行政区域调整后,与紧挨着的郭宅村合并在一起,更名为郭新宅小区。沿着万盛街走到度假村,马路对面就是当年的新屋村。

  家族里的老人说,“澄真堂”其实应该叫“诚正堂”。许氏一族是明朝末年原南京兵部尚书许弘纲的后代,200多年前由黄田畈许宅迁移到这儿。当年六兄弟一起迁居,其中两个兄弟在村里先后盖起了“新屋”。

  气势恢宏的澄真堂

  三个铜钱盖起了新屋

  “诚正堂”的主人许太公最初是地主家的长工,为东家卖火腿。一次去杭州做生意的路上,遇上赌局,许太公用三个铜钱下注,最后赢回了几扁担白洋。据说,每扁担重达160多斤。许太公不得不聘了保镖一路护送回村,当年轰动一时。后来,就盖起了这栋崭新豪华的“诚正堂”,居住在宅院里的人们把这称作新屋村。

  “诚正堂”的结构为前厅后堂,共26间,厅堂里柱高梁粗,飞檐高翘,屋脊耸峙,气势恢宏。横梁上的木雕巧夺天工,每根梁上都刻着海浪的图案,寓意镇火镇灾,逢雨雪天气,穿堂入户不用走湿路。天井边上细心地凿了排水孔,分别采用了福、禄、寿、喜、财的字样,即使遭遇狂风暴雨,庭院里也从不积水。

  2001年4月,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村民同意把“诚正堂”搬至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当时,大宅前厅的部分木头已腐烂,工匠们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方案复建,对已损坏的构件按原样细心修复,迁建后的“诚正堂”焕然一新。

  两座大宅并称新屋

  遗憾的是,另一座同是许氏兄弟建起的古宅在岁月中备受风雨摧残,现已破旧不堪。

  古宅过去紧挨“诚正堂”,这里的主人是个读书人,起初住在横店村里。79岁的许新丁回忆,据他爷爷说,那时候横店半个村的房子都是这位许太公所有。横店江南路路口曾有一座古石桥,其中一个桥洞就由这位太公出资修造。

  随着时间推移,横店村越来越兴旺,太公住的地方渐渐发展成集市,每5天就会有一个集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太公爱读书,嫌住的地方吵,后来就搬来这里,买了块地,盖了新屋。”新屋造好后,许太公别立一村,起名“新蔍”。

  时间久了,加上都是一家人,“新蔍”和“新屋”统称新屋村。尽管现在新屋变旧屋,破损得厉害,采光也不好,村民许天昌还是执意住在里边。“从小在这住习惯了,不舍得搬。”

  家家户户酿红曲酒

  新屋村村口,有一口叫做“风水塘”的池塘,也有村民把它叫做“枫树塘”。池塘边上并没有枫树,由于目前正在改造,池塘里的水被抽干了。

  据说,这口池塘里的水曾经澄净甘冽,酿出来的酒醇香浓郁,芬芳扑鼻。早些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有酿造红曲酒的习惯。村民许洪权的祖父,曾开了一间酒坊,店里酿制的红曲酒在横店小有名气。

  也许正是“风水塘”带来的好风水,加上新屋村地势高,地理位置优越,几百年来,每逢洪涝、旱灾,新屋村村民都能免受其害。

  村里老人幸福感强

  十五年前,新屋村绝大部分的耕地被征用,横店集团每年给每亩地补贴一千斤的粮食。离开土地的新屋人于是动起脑筋,有的做起磁钢生意,有的经营红木家具。郭新宅社区党支部书记许志斌说,现在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

  目前,郭新宅社区共有343户,173个老人。十来年前,小区内建起了老协分会,积极维护老年人权益,引导老人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每天早上,都有不少老人到老协分会晨练。“老协分会的健身球队、柔力球队经常在横店镇上的比赛拿第一名。”许志斌说,老协分会每年还组织村里的老人外出旅游。

  得知村里有老人患重症,郭新宅社区两委会和老协分会立即为病人筹集资金,这种“孝吾孝以及人之孝”的传统美德在村中蔚然成风,老人们的幸福感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日益增强。

  风水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黉门 06 横店新屋:
两幢大宅诉说一个家族的兴衰
2011-1-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