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58版:见证
3  4  
“回归工程”
助推家乡经济发展
058见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13年3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回归工程”
助推家乡经济发展
2013-03-01
  以上图片为部分回归企业车间。

  201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决策部署,我市迅速行动,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网络,开展专题招商,出台政策意见,为浙商回归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2012年,我市浙商回归项目共计58个,省外到位资金17.36亿元。

  同时,“东阳人经济回归工程”继续深入推进。2012年,共有落地(摘牌、在建、投产)项目32个,计划总投资95.2亿元,完成投资10.8亿元。自2009年实施“东阳人经济回归工程”以来,全市共引进回归落地项目156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35个,超10亿元项目4个),协议资金187.4亿元,累计到位资金61.4亿元。目前,“心系家乡、群凤还巢,反哺故土、百鸟归林”的局面已形成。

  打好乡情牌,营造“故乡情更浓”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常年在外从事建筑业和经商办厂的人员超过20万;东阳籍人士中担任省级浙江商会(企业联合会)会长4人,副会长以上的近百人,由东阳人创办或控股的上市企业有20多家,这些企业每年创造的经济总量达数千亿元,形成了庞大的“东阳人经济”。

  从2009年1月开始,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东阳人经济回归工程”,将其作为加快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富民强市战略的“一号工程”来抓。针对在外东阳籍成功人士回报家乡、反哺故土的情结,我市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努力变“落叶归根”为“移枝扎根”,促进“东阳人经济”转化为“东阳本土经济”。

  首先,我市大力营造“回归”的舆论环境,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使广大市民了解“回归工程”的意义,支持“回归工程”,服务“回归工程”,逐步在全市形成“寻商、引商、帮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东阳形象,让在外东阳籍人士了解近几年东阳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工作成效,了解东阳的招商引资政策。

  此外,我市成立了三个层面的领导机构。第一,市级成立了以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回归工作;第二,对中国地图网格化,在联系对象相对集中的城市或区域成立了8个区域联络组,加强与在外东阳籍实业界人士、知名人士的联络;第三,对项目工作网格化,全市各镇乡街道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了专门人员。同时,我市于2008年底成立了东阳人联谊总会,摸排、收集整理了数千名有一定知名度东阳籍在外人士的基本情况,建立了专门数据库,并先后在上海、杭州、西安、新疆等21个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成立了东阳人联谊会(商会)。我市还筹备成立美国东阳籍博士联谊会等,以方便与海外东阳籍人士的联系对接。

  目前,一些引进的项目已陆续落地开工。上海复星集团携阿里巴巴、富春控股等一批浙商团队回乡投资37.8亿元打造的中国木雕文化博览城项目,广东浙商联合控股投资有限公司回乡投资20亿元打造的奥特莱斯服装总部基地项目,注册资金均已到位,进入启动实施阶段;投资1.8亿元的工业气体特种设备开发与生产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厂房建设,开始试生产;引进央企独立投资项目——传感器工业园项目,落户城北工业新区,总投资10亿元,拟于今年5月开工,2015年9月建成投产;东阳籍海归博士楼敬伟回乡创办生物医药试剂盒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投资额达2.6亿元,等等。

  打好政策牌,打造“月是故乡明”

  一些在外创业多年,有一定资金和经验积累的有识之士,正在寻求自身进一步发展。回归工程决策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为东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扣动了远方游子的心弦,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响应。

  为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我市一方面巩固和加强原有政策的兑现,使原先制定的工业经济、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出台了《关于实施“东阳人经济回归工程”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东阳人智力回归工程”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开展在外东阳人存款回归活动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突出抓源头、抓拳头、抓落实。

  强化要素支撑。我市在每年的建设用地指标中预留200亩,专项用于东阳人经济回归项目用地。同时,各工业园区、功能区进一步加强区内闲置土地和闲置厂房的清理力度,腾出更多发展空间,承接东阳人经济回归项目。同时,给予企业用地优惠,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并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给予奖励。此外,我市还加强银企合作,加大重点项目的金融对接力度,多次举办银企洽谈会、融资对接会,并引进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东设点,有效扩大了信贷资金投入。

  打造总部经济。为聚集高端经济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市以鼓励发展总部经济为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优扶强,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我市对现有企业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回东阳设立公司总部的企业,实行按公司总部第一年上缴税收留市部分给予40%的奖励;第二年、第三年环比新增税收留市部分给予50%奖励的政策。对年税收2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可优先提供5亩土地,并给予优惠。

  加强组织考核。组织开展浙商回归工作竞赛活动,以引回投资定实绩,以项目落地论英雄,以服务质量论高低,建立奖惩机制,对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对引进东阳人回归项目3年内税收达500万元以上且亩产税收达10万元以上的有功个人,按年缴纳税收总额的2%一次性给予奖励。

  打好服务牌,

  力促“报得三春晖”

  我市从改善服务环境入手,创造宽松、优越的投资软环境,推进强势招商、加快发展。

  建章立制。增强大局意识、亲商意识和服务意识,采取联人、联事、盯项目的工作方式,落实长效服务机制。强化责任意识,做好目标工作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逐级定目标、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建立健全东阳人经济回归工程情况月通报季考核制度、重大项目专项督查制度、引资引智成果跟踪问效制度等,及时反映进展情况,督促解决存在问题。

  搭建平台。为解决回归工程项目落地难问题,我市调整和优化全市工业园区及功能区平台建设的整体布局,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加快产业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和鼓励城北工业新区、六怀工业功能区、横店电子产业园区等做大做强,增强园区的吸纳能力,提高项目承接力和吸引力。引导回归项目向工业园区及产业园区集聚,促进回归企业相对集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全程代理。公开和践行“围墙内的事企业解决,围墙外的事政府解决”服务承诺,建立一支28人组成的高素质全程代理员队伍,实行回乡项目报批全程代理服务,健全“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对在外东阳人回乡投资创办企业涉及项目报批、土地使用的,精减审批程序,做好“一站式服务”工作,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减少投资客商的往返次数,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在外东阳人回乡投资兴业。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巨大、产品科技水平在国内外领先的特殊回归企业,落实专人联系,实行“一企一策”,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回归工程”的实施,改善了东阳人的整体形象,提高了东阳的外向度、吸引力,提升了在外东阳籍人士对东阳的认可度。广大干部群众、在外乡贤的人心不断凝聚,在外东阳人的荣誉感、自豪感不断增强,心系桑梓、回报家乡的热情被有效激发,在外东阳人回乡投资、回家创业、造福桑梓的共识得到凝聚。比如,受“东阳人经济回归工程”氛围感染,上海金瑞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敏文,捐资1300万元建设东阳三中王本道教学大楼,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

  本版文字 记者 黄祥 通讯员 李雅芸

  本版摄影 记者 冯丁 包康轩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见证 58 “回归工程”
助推家乡经济发展
2013-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