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黉门周刊
3  4  
黉门周刊
他乡亦是故乡
追赶太阳的女人
与农民打成一片
育良种也育精神
可贵的南繁精神
本版文字
南繁人的
育种“秘技”
遥远的东阳农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3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他乡亦是故乡
2013-03-25

  前些天,郭国锦风尘仆仆地从海南陵水县赶回东阳,他带来4000多份育种材料,正着手准备播种工作。提起海南,郭国锦感叹说:“我连续6个年头去了海南,那里好像成了我的第二个故乡。”

  2007年,郭国锦第一次去海南,负责10多亩地的育种工作。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郭国锦和其他5名科研人员挤住在一个40平米的房间里。他们购置了两张小床,中间放置一块木板,睡4个人;还买了一张上下铺单人床,睡两个人。

  1月中旬以后,正是玉米授粉的高峰期,那段时间郭国锦等科研人员特别辛苦,每天早上6点多钟,他们就陆续起床了,自己动手做稀饭吃。饭后背上超市购买的面包、饼干等干粮,还有矿泉水等饮料,跨上自行车就向试验田出发了。由于住的地方离试验田较远,郭国锦等人通常要骑行半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陵水的中午,阳光特别烈,郭国锦他们顶着烈日在玉米地里授粉,每个人一天要完成3亩地的授粉工作。中饭时间,他们便坐在田埂上就着矿泉水吃着带来的面包和饼干,因为他们觉得回去吃午饭太耽误时间了。作物开花散粉顶多一周,错过了这个时间,需要授粉的作物没粉可授,完不成杂交。“最怕的是阴雨天,那就没法工作了,算是白来了。”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国锦等科研人员才陆陆续续回到住处,他们需要亲自下厨做饭,通常是三菜一汤。等菜都上齐之后,他们便围坐在一张小圆桌旁,边吃饭边交流,其乐融融,俨然一家人。吃罢晚饭,大家不是封闭独处,而是讨论材料的组配,或者撰写报告,整理申报课题项目的资料等。

  单调、枯燥的南繁生活为何会吸引郭国锦等科研人员年复一年地坚守?“这是一项艰苦的事业,但是我既然选择了,那就必须要一辈子坚持下去。”郭国锦给了记者这样一个答案,他说现在育种工作竞争非常激烈,不可能不来海南,也不可能中途退场。

  郭国锦是一位搞了30多年玉米育种的老专家,为了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他丝毫不敢懈怠,每年南繁工作他都身先士卒,从头到尾每个环节力求做到准确到位,即便是玉米市场最不景气的时候,他也要远赴海南继续工作。

  在郭国锦等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玉米育种工作硕果累累。2001年,他们研发的项目《高产优质鲜食型玉米新品种超甜3号选育与推广》获得浙江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2006年,他们研发的项目《鲜食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获浙江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浙甜6号获第六届全国“村长”论坛名特优新农产品展示展销金奖。2011年,他们研发的项目《优质甜玉米超甜4号、浙甜6号的选育与推广》荣获浙江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郭国锦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研究室育出的浙糯玉6号已于今年3月份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浙糯玉6号一般鲜食亩产850公斤,鲜穗籽粒花色,可谓好看好吃又高产。

  今年,郭国锦团队的工作重点是“浙甜0901”的省区试工作,他说:“去年‘浙甜0901’已经获得省区试第一名,今年再区试一年,明年就可以审定推广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黉门周刊 03 他乡亦是故乡 2013-3-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