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人文
3  4  
人文
精神喉粮时时新
期待民歌再传唱
东阳民歌试水数字化保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精神喉粮时时新
2014-08-20
  扫描二维码   欣赏东阳民歌《亲家母》
  扫描二维码   欣赏东阳民歌《凤仙花》
  《凤仙花》视频拍摄现场

  □首席记者 吴旭华

  

  东阳民歌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经调、童谣五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海刚介绍,这些民歌极大部分从直接的劳动与生活中创造出来,像山歌、号子就是在放牛、砍柴、打夯过程中产生的。而佛教徒在通宵达旦的行歌坐夜中,为了振奋精神赶跑瞌睡虫,自编自演了《亲家母》、《西方乐》等民歌节目,娱人敬神。这些民歌语言质朴,情感含蓄,曲调明快,婉转优美,思想内容随形势而代变更新,被称为群众的“精神喉粮”。

  吴海刚认为,东阳民歌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教育性,像《凤仙花》前身是《摘果花》,原是顺口溜,上世纪50年代为宣传新婚姻法,加工成:“凤仙花,蓬蓬开,娘打囡,囡逃开,大囡逃到山里来,帮助那个阿哥捅呀捅松蓓,树底下,谈起来……”反映3个女儿自由恋爱最终成功的故事。而到“农业学大寨”时,又改成了:“凤仙花,蓬蓬开,娘想囡,心花开,大囡山区学大寨……”可谓“诗文随世运,何日不趋新”,因事而变,因时而新。这种时代性又赋予了东阳民歌较强的教育功能,像《亲家母》原来唱的是俩亲家母为了家庭琐事而互斗口角。到上世纪70年代,却改编成了俩亲家母一个为了摆阔气送彩礼,一个为了节约办婚礼而退彩礼,从而引起误会。后来,为了宣传科教兴国,又改成了一对青年男女为了事业不顾婚事,引起父母与子女矛盾。据传,《亲家母》共有5个版本,《凤仙花》也有四五个。

  新中国成立后,《韭菜歌》、《盼姑娘》、《亲家母》3首歌曾被制成唱片。1956年,这3首歌由省民间歌舞团排练后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大获好评,被全国多家歌曲杂志刊登,并被制作成唱片。《探亲·洞房》和《牧牛山歌》于1955年参省会演获奖,编入《浙江民歌选集》。之后,《凤仙花》、《百工莲花》等民歌在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东阳建县1800周年时,《凤仙花》等4首民歌还唱到了中央电视台。至今,《凤仙花》与《韭菜歌》仍是浙江省优秀民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人文 04 精神喉粮时时新 2014-8-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