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人文
3  4  
人文
精神喉粮时时新
期待民歌再传唱
东阳民歌试水数字化保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14年8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民歌试水数字化保护
2014-08-20
  卢维仁在拍摄《亲家母》画面

  濒危“非遗”志之十七

  在流行歌曲张口即来的年代,还有多少人关注民歌的生存?在各种“神曲”满天飞的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如野花一样的民歌?那个童叟皆唱民歌的时代,已然逝去。所幸有一位老人以制作MTV的方式守护东阳民歌——

  □首席记者 吴旭华

  

  “凤仙花,蓬蓬开,娘打囡,囡逃开……”

  城区文林路43号,一幢普通民房内,经常会传出悠扬婉转的歌声。附近一些老人听到后都会驻足——“这不是东阳民歌《凤仙花》吗?!”

  《凤仙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阳人耳熟能详的民歌,许多老人都会唱。“那个时候我们听着民歌长大,听多了自然而然会唱。”今年64岁的卢维仁说,此情此景,就像今天满大街的孩子都会唱《小苹果》一样。但上世纪90年代,民歌忽然销声匿迹。为此,卢维仁遗憾不已。因为他没有想到,事隔三十来年,想要再听到原汁原味的东阳民歌,竟是如此之难!

  从卢维仁家传出的东阳民歌,完全由年轻人用东阳方言演唱。他把民歌录制成MTV播放,熟悉的旋律,亲切的画面,让先睹为快的亲友们,穿越时光,心潮起伏……

  马坦的故事可以制作成动画片,东阳民歌能否实施数字化保护?

  配音勾起民歌情结

  2011年,已经从东阳教育电视台退休的卢维仁接受朋友杜方锦的请托,为其制作的动画片《马坦的故事》录制音频。杜方锦从教育系统退休后,迷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坦的故事”,借助计算机技术绘制画面,并尝试制作动画片。

  也就是这个机会,让卢维仁接触到“非遗”:“东阳方言、民间音乐、民间传说,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濒危境地,迫切需要保护。”

  两年时间,卢维仁猫在自己打造的录音棚里,为《马坦的故事》配音,“我录制了两个版本,一个是东阳方言版本,一个是普通话版本。这样不仅让这部动画片老少咸宜,而且有利于东阳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他坦言,从那时起,自己已经有了强烈的“非遗”保护欲望,并萌生了把东阳民歌制作成MTV的想法。他辗转找到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海刚,全盘托出这番想法,“没想到他们也早有这个打算,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团队,双方一拍即合。”

  “对于东阳民歌,我有很深厚的感情。”卢维仁说,他在七八岁时就会唱多首东阳民歌,“用东阳方言唱东阳民歌,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然而,如今他仅会唱《凤仙花》与《亲家母》。这两首歌,因此也成了他试水东阳民歌数字化保护的“处女作”。

  以中小学师生作为东阳民歌演唱演奏主力,探寻民歌最美东阳方言版本。

  录制紧扣传承主旨

  让卢维仁没想到的是,一首民歌竟有数个版本。“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民间大众口口相传,难免出现偏差;另一方面是出于宣传需要,解放后一些民歌经过数次修改,比如《凤仙花》就有四五个版本;还有就是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从不同立场进行修改,导致民歌词曲原貌丧失。”

  在市文化馆退休干部、东阳民歌专家陈崇仁的帮助下,《凤仙花》选取了赵松庭、卢俊迈改编的版本,“赵松庭是江南笛王,对音乐有较高造诣;卢俊迈是东阳戏曲界著名的编剧,文字功夫精纯。这两位合作改编的《凤仙花》,扬长弃短,堪为经典。”而《亲家母》选取了最原始的版本,剔除了不同时代因素对民歌原风味的影响,力求恢复其纯正的滋味。

  伴奏是制作音频的基础。开始时,卢维仁想请民乐队配乐。“结果发现他们中不少人不会弹奏这两首民歌乐曲,而且工资较高。思来量去,只能放弃,改为自己用电脑来制作伴奏。”后来,市文化馆退休音乐干部石龙星自告奋勇,并推荐了中天高中学生单冰夷、吴宁一校学生吴华樑,一起用竹笛伴奏,加上鼓板,用电脑合成后,中西合璧,独具风味。

  “《东阳民歌》需要老一代更需要年少一代。”卢维仁说,民歌的传承离不开中小学生,受此启发,他又找了虎鹿镇中的音乐老师刘美玲主唱《凤仙花》,请六石初中音乐老师王乐航、中天高中音乐老师许亚萍唱《亲家母》;而东阳技校提供了数名学生参加表演。“以师生作为民歌数字化保护的参与者,有助于东阳民歌传承队伍的建设。”卢维仁说,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3位老师的唱功非常优秀,学生的竹笛演奏行云流水,青春期男女青年的心态更是被拿捏得恰到好处,显得青涩而不生涩。

  主唱的3位老师虽然都是东阳人,但口音差别明显。为此,卢维仁反复纠正、推敲,“民歌中的一个字,东阳各地说法可能不尽相同,到底哪个更纯正更动听?需要反复调整。”让他感动的是,3位老师毫无怨言,不厌其烦,直至整合出最优美的版本。

  亲自种植凤仙花用于拍摄,踏破铁鞋寻找外景,请人种小白菜、劈柴片……

  画面质量精益求精

  多年从事电视工作的卢维仁,对制作音频可谓驾轻就熟,但制作精美的画面并非易事。他用了近3个月时间设计画面、拟定脚本,然后分镜头拍摄。

  “没想到拍几分钟的视频这么难!”为了保证画面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卢维仁下足了功夫。《凤仙花》视频制作中,开始时他随便找了漂亮花卉作画面,朋友看后指出:最好用真正的凤仙花匹配民歌内容。凤仙花是哪种?卢维仁询问了许多人,最后才知道是“指甲花”,“上网一查,居然就是我小时候就知道的‘水仙花’!”随后,他买来花籽,精心种植,经过3个月的呵护,“不久前花终于开了,却是不同的形状,有单瓣有重瓣。”他拍摄了几十次,找出最能体现“凤仙花,蓬蓬开”状态的镜头,令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

  《凤仙花》里有小囡与小囡婿种小白菜的场景,为了寻找小白菜,卢维仁颇费周章。他找了城郊多个蔬菜基地,都没有这种小白菜,最后请了小区附近的一位菜农,在自家边上种植,“5月份时,小白菜终于可以收割了,我马上拍摄了这个画面。”而大囡婿挑来的燥柴片,则是一位亲戚相助提供。《凤仙花》里有“大囡逃到山里,帮助那个割柴小哥攀松蓓”和“山坡上面住下来”的画面,为了寻找可供拍摄的近郊山居人家,“把城郊村庄差不多走遍了,后来还是在东岘峰上找到,很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这个山居画面,他上山了4次才拍摄成功。攀松蓓需要爬树,学生不会这项技能,为了保证安全拍摄,他寻寻觅觅,“千里挑一,才找到一棵枝杈较多不需人工加工的松树。”

  《亲家母》里“媳妇”的镜头,其实早在去年就拍摄完成,“等王乐航、许亚萍的演唱镜头拍完,画面合成时,我才发现两位亲家母穿的是传统服装,媳妇却穿着牛仔服,不协调。”又让眉目清秀的单冰夷穿上唐装,重新拍摄。

  对卢维仁来说,东阳民歌里最不能缺少东阳元素,卢宅明清建筑群、东阳传统厨房、传统服装等固然不能少,但现代东阳风貌亦不可或缺,“要向大家展示‘东阳美’。我眼中东阳城区最美的地方,当数东阳江滨。大桥、剧院、高楼,衬着蓝天白云还有绿草红花,现代中不失古典,优雅中凸显活泼。”那组画面,却又让他奔波无数次……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8月初,《凤仙花》与《亲家母》终于摄制成功,几乎每个看过MTV的人都说“画面美,声音悦耳动听”;年轻人感叹“原来还有这么好听的家乡民歌”;上岁数的人说“让我们勾起了50年前的回忆”。听着大家的称赞,卢维仁觉得自己“累有所值”,“投入的精力、财力,自不待言。但只要大家都会唱、爱唱东阳民歌,我就开心了,就算是我对东阳民歌的一点支持吧!”

  接下来,卢维仁将摄制8首东阳民歌的MTV,争取制作成一张专辑,还准备把它制作成卡啦OK版本,让东阳人更好地传唱。对于他的不辞辛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海刚很是感动,“他一个人做了一个团队才能做的事,而且质量精良,太不容易了!”他表示,将为卢维仁申请经济支持,让东阳民歌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走得更远。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人文 04 东阳民歌试水数字化保护 2014-8-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