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三乡
3  4  
三乡
书包里的记忆
陆润德当选省抗癌明星
专业创造价值
汇聚九州木雕 丰富馆藏珍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9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书包里的记忆
2014-09-03
  民国时期的书包 龚明伟 绘

  □首席记者 吴旭华

  

  “小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又到开学季,当心底回荡起这支旋律时,你可曾想过,歌中小儿郎背着的书包是哪一款?

  “这首歌是上世纪40年代为宣传抗战而作的,这个时期,东阳学子用的多是‘紧包袋’。”昨日,市文化馆退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龚明伟说,“紧包袋”是清末到解放前东阳农家子弟专用书包。一般用土布做成口袋形式,袋口穿一条绳子,孩子上学时把文具和书本放入袋里,一抽袋口的绳子,布袋就收紧,袋中之物不致往外跑。他认为,这体现了崇尚“耕读传家”的东阳人,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求学条件的风气。

  今年,龚明伟女儿所育的一对龙凤胎到了入园年龄,为了给孙辈选购合适的书包,他跑了多家商场,“目睹现今书包越来越华而不实,有了绘制传统书包变迁的想法。”龚明伟说,现今娃儿学业负担重,“书包占了一部分,一个大书包重量抵得上好几本书。”

  在龚明伟笔下,东阳人最早的书包,其实是竹编考篮或者书篮,“考篮是清代及民国初期富有人家子弟读书或赶考用的器具,由两三层竹屉组成,宽25厘米左右,长50厘米左右,每层高约15至20厘米。下层盛放砚台、笔洗、笔墨之类,中上层放书本和纸张。竹屉可分可合,脱卸方便。篮柄上雕有花纹,非常漂亮。”龚明伟还考证,这种考篮由东阳首创,是东阳竹编重要产品,还流行于诸暨、嵊州、新昌等一带。1957年,上述各县市派人到东阳竹编生产合作社学习,顺便学走了考篮的编织技法。

  考篮之后盛行“紧包袋”。但民国时期最流行的书包,还是一种安装有类似木衣架把手的拎包,在反映民国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漂亮的女大学生穿着斜襟短褂和半身裙,拎着这种花洋布做的书包,包内放的已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新文化运动改良后的国语与算术课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类似于老太太进香时所背“香包”的书包,有一根肩带,可以斜挎也可以单肩背。“男生的书包用格子布或青灰色布缝制,女生的则用花布,四周还会缀上花边,肩带宽两三厘米。”龚明伟就保留着自己用过的格子布书包,包内装语文与数学课本。

  “文革”期间,军用挎包盛行,代替了书包。包里装的是《毛语席语录》以及刷子、毛笔、钢笔等,方便随时书写“大字报”。

  改革开放后,双肩包流行,款式多元,功能也多元,“包内有多个暗袋,可以分门别类放置东西,包外还有放雨伞或者水杯的袋子,背上肩沉甸甸的,小皇帝小公主的优越性从书包上就可以看出来。”但随着书包扩容美容,包内的书本越来越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有增加之虞,“此时,再漂亮的书包,恐怕也难以打消孩子们对课业的排斥与反感了。”甚至还出现了拉杆箱式的书包,看着孩子们拉着书包踽踽而行于学校与培训班之间,对于孩子们自编的“我去上学校,背上炸药包”一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三乡 05 书包里的记忆 2014-9-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