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直观
3  4  
古老文脉历久弥香
文以载道
以文化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2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西山脚文化礼堂:
古老文脉历久弥香
2015-02-25

    西山脚文化礼堂:

    古老文脉历久弥香

    □记者 黄保平

    24日,南马镇西山脚村文化礼堂内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腰鼓队、扇子舞队、老年秧歌队的队员们为迎接元宵节,正卯足了劲在抓紧排练。

    除夕那天,村里给5户四世同堂的家庭和5位老寿星免费拍摄了全家福。

    连日来,西山脚村每天都喜气洋洋的,村民们忙着拜年,互致问候,回顾过去一年的收获,畅想未来。

马坦故事人皆知

    西山脚村是南马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素有“马坦故里,世外桃源”的美誉,西山脚村由西山脚和毛居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总面积大约1.8平方公里,常住户口485户,总人口1400人左右。

    西山脚村因依厚山筑舍而居得名,离东阳城区25公里,距南马镇4公里。

    去年6月,西山脚村的文化礼堂建成,占地约6亩,投资近百万元。

    据资料记载,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的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围攻甚急,赵国惠文王命令赵奢将军带兵解救和顺县之危,最终打败秦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故将赵姓改为马姓,马氏的姓便是由此开始的。西山脚村风景优美,沟深涧长,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又因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村旁溪水东流,经年不息,是居家之胜地。因而,西山脚马氏从此开始发族。

    走进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马坦的雕像,雕像边有一块介绍马坦生平石碑,紧挨着,还有一座小巧精致的马坦文化公园,公园内有喷泉、长廊、还有供村民健身跳舞的活动场所和供村民乘凉休闲的清凉台。

    问到马坦,西山脚的村民均津津乐道,几乎每个人都能讲上一段马坦的故事。今年69岁的马天月说,在他10多岁的时候,就听老一辈的讲马坦的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卖赌方》,说的是马坦劝赌的故事。

    “我来讲一个,我来讲一个,你们肯定没听过。”78岁的村民马金高一聊起马坦,立即来了精神……话说,有个人用扁担挑着两坛酒,在山路上走着,走在后面的马坦看到一坛酒快从扁担一头“溜”出去,就追上前去问挑酒人:“别人的事要不要管?”挑酒人头也不抬地说:“不要去管。”话刚说完,挑酒人的酒坛从扁担上“溜”下来摔碎了,酒流了一地,他哭着问马坦:“为什么酒坛要掉下来,你都不说?”马坦回答:“你自己说别人的事不要管……”

    在民间,马坦的故事有“大故事三百六,小故事七百廿”之说。他为人正直、机智诙谐、爱打抱不平,深得百姓喜爱,如今马坦的故事已被列入金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小,我们就是听着马坦的故事长大的,他的故事讲个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西山脚党支部书记马茂大说,马坦的故事有《惩治酒掺水》、《与知县对句》、《两串小铜钱》等,这些故事作为文化礼堂的一部分,展示在村口的益福亭里,“以前,这个凉亭是砍柴人歇脚的地方,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马坦,他是我们东阳人的骄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马坦的文化内容发扬光大。”

如丝似玉话索粉

    走进西山脚村,你还会发现这里的村民热衷做索粉。阳光晴好时,一排排的索粉蕈上铺着白花花的粉干,整齐地摊晒着,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图画。

    西山脚村有一座索粉记忆馆,里面陈列着东阳索粉传统技艺制作工具,有索粉架、蕈、踏碓、压浆石架、石磨等。东阳索粉是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东阳最具特色的土特产之一。

    村民马天月说,制作索粉要经过浸米、磨浆、沥干、搡糊等12道制作工艺流程才能完成。西山脚的索粉好吃,筋道,加点火腿肉和霉干菜,更加美味。

    西山脚人一直以种植水稻、玉米、大小麦为主。由于村里人多地少,村民们为了能养家糊口,想尽了各种法子,最终选择了索粉加工这一行当。在农闲时节,村民们外出收购一些稻谷,并加工成索粉。父辈们带上干粮,三更出发,肩挑索粉,近至相邻镇乡,远至东阳、永康、义乌,风餐露宿,沿途叫卖,换取钱米,体现了西山脚人穷则思变,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精神。后来,索粉加工成为村民谋生的行当,被子子孙孙一直继承下来,以至发展成为西山脚村的传统产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索粉机器开始进入西山脚村,不少制作索粉的村民都置办了索粉加工机器,制作索粉更成了村内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机器索粉也达到了它的巅峰时期,大批农户因加工索粉走上了富裕路。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头脑灵活的西山脚人开始寻求更多的谋生方式。他们或学缝纫,做手艺,或进厂打工,或办厂经商,走南闯北。

    目前,西山脚拥有的索粉加工专业户还有25家,属于特色农产品村。为了加快发展索粉加工业,近年来,西山脚村党支部、村委会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引导粉干加工户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能力,改善卫生设施。通过努力,目前,西山脚村的索粉以其“细、硬、白”以及“口感好、纯天然”等特色,成功打入义乌市场,而且呈供不应求之势。

    如今,旅居外地的东阳籍人士,每每返乡必购索粉带回,走亲访友,还是喜欢带上一篮索粉作为礼物,索粉已经深深地融入东阳人的人文文化中,经过悠悠时光的积淀,历久弥香。

老樟树见证岁月变迁

    走进西山脚村,引人注目的除了石牌坊、八角凉亭、马坦雕像和一座小巧精致的马坦公园外,村口还有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樟树,这是西山脚村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据马茂大介绍,这棵老樟树已有400年左右历史,它的脚下有一口清澈如镜、甜味清口、凉爽沁人的泉水池,是村民乘凉歇脚、洗脚的好场所。

    这棵老樟树主干周长4米左右,树干中心是空的,可容纳一至二人自由活动,根部分叉活像骑坐在泉池的岸上,一边向左右延伸,达几十米远,另一边悬挂在泉池上面,虬劲的枝丫郁郁葱葱,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马茂大说,别看这棵古樟树看上去枝叶茂盛,郁郁葱葱,它可是逃过一次次劫难,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据村里老一辈说,上世纪50年代,曾有人想把樟树卖了,用于做樟脑丸,但在村民的极力劝阻下,古樟树才幸免此劫。1998年时,老樟树还遭遇了一场大火,附近村庄的村民都赶来扑救,才保住了这棵古树。

    “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火患,村民们把树干的窟窿堵了起来。”马茂大说,老樟树历经沧桑,在村民心中,不仅仅是村口的一抹风景,它的存在,也见证了西山脚村的生活变迁。

    西山脚村人多地少,要生存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而要进行粮食生产,就必须改沙滩为粮田并确保丰收,兴修水利就是取得这一成果的主要手段。

    当年,用战天斗地、愚公移山来形容西山脚村人兴修水利一点也不为过。多年来,西山脚村人开山取石,垒石为塍,终使泥青塘水库得到改造,使溪水让路,兴修水利取得重大胜利。村民的生活用水得到改善。如今,西山脚的农作物已旱涝保收。

    从前,西山脚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晴天一身灰,雨天踏烂泥,整个村庄都是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没有水泥路面。而通往南马的安恬桥又低又窄,洪水一来就冲走或淹没。为了彻底解决到安恬南马的交通问题,西山脚村积极发动干部群众,参与建造安恬大桥,经过两年奋战,彻底解决了交通问题。

    2003年,西山脚村开始道路加宽和环村路建设,而后开始实施道路硬化工程。至2013年底,村内道路基本完成了硬化工程。

    2009年,西山脚村投资55万建造环村公路并进行了水泥硬化,使全村车辆出入更便捷,村庄更干净秀丽;2010年,西山脚村投资38万,对旧屋塘进行清污,并用条石加固塘沿,建跨越式九曲弯桥;2012年,投资128万建造了西山脚村便民服务中心,内设村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矛盾纠纷调处室、文化学习中心,使百姓办事更方便……

    对于西山脚的村民来说,老樟树是一段段历史记忆的参照物, 看到它就能回忆起村庄每一个阶段的新变化。村民马天月说,老樟树越来越茂盛,象征着西山脚村的欣欣向荣。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直观 00003 古老文脉历久弥香
2015-2-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