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大家
3  4  
天籁社姆
花灯点亮的乡愁
情系东中
茶村
乌竹寻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8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乌竹寻梦
2017-08-09

    □戚山鹰

    老家村子北面靠近山边的地方有一条宽阔大路,一直延伸进山里,经火炕岭头至乌竹岭。从小就听老人讲,这是一条通杭州的古道。后查东阳有关史志得以证实,东阳当初往北古道有两条:一条自后里村北二十里至乌竹岭,又五里至鹭鸶岭、枫树头抵诸暨界;另一条是从县城正北出通江门,经河头渡一里,过任桥十里至浪坑,十五里过小岭,过大岭十五里至水带,继五里乌岩寨五里至界头抵诸暨界。昔年从永康方向过来去杭州都走乌竹岭这条路,当年听严济慈讲他徒步去南京赶考获得第一名,也是翻乌竹岭。

    这条道上过去非常热闱,大道边上建了不少凉亭和驿站,为过往行人服务。

    火炕岭头、乌竹岭头便是当初最有名的点。火坑岭头说是岭头,其实是在火炕山脚,记忆中有3间凉亭和多间木结构瓦房,有一片松林,还有一口小池塘。乌竹岭头确是在岭头,但乌竹岭其实并不高,从岭脚到岭头也就十分钟行程,凉亭和民房依山而建,边上有一条小溪,小溪边有大石头,行路后坐在石头上休息,听溪水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甚是美妙。

    我们村靠山,是“吃洋里米,烧山里柴”的好地方。每年夏收结束,大队会按每两年轮换一次确定当年能砍柴的山。先是按生产队分,后按户分。所谓分也是按路、溪等为界,分到最小时就用稻草在柴叶上扎几个硬结,连成一片。当时的人很淳朴,很少有人会越界,更少为此而吵架。

    砍柴是个力气活,一般的柴担都有一百二十斤,力气好的可以挑超过两百斤。从山上挑到山脚,最渴望的就是有一个可歇脚的地方,乌竹岭头和火坑岭头便成了我们坚持的一个动力。当年我和几位伙伴去诸暨横山买桐籽,一担桐籽一百多斤,40里地当天来回。俗话说,长路无轻担。挑到后来靠的就是毅力和坚持,快到乌竹岭时的那份兴奋劲至今还记得。因为这份特殊感情,当年我和妻子恋爱时,第一次带她到老家,带她去的第一个地方便是火坑岭头和乌竹岭。

    这些年都在外忙碌,这条有深刻记忆的古道被遗忘了。随着各地兴起古道热,我有了再登一次古道的冲动,然乡邻说已无路了。前些天,与贤侄向荣回村,他自告奋勇当向导陪我重走古道。

    到火坑岭头时已六点多钟,天色开始转暗,山上杂草灌木丛生。走到当年那口小池塘边,发现往里的路确实已没有了。向荣用竹捧压出一条路来,再往前走,才看到了凉亭和瓦房,但都已是残垣,甚是凄凉和沧桑。

    继续前行,还是没有路,只有高过一人的杂草,散发着淡淡的青草味,我禁不住猛吸了几口。此时,草丛中的蟋蟀已叫开了,我们加快脚步艰难地到了乌竹岭脚下,可是找不到上山的石阶,天已黑下来,为了安全起见只有撤下来了,乌竹岭便又一次留在我的梦中。

    出了山口,凉风习习,夜色已完全笼罩下来,田野上虫鸣声此起彼伏,村子里时隐时暗的灯光像星星闪烁,构成一幅原野夜景图。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家乡夜晚的旷野是如此美妙。

    这次夜访另一收获是了解到了乌竹岭和火坑岭头当年主人的一些情况。乌竹岭上当初住的是潘姓人家,待客很热情,至今还有一些印象,前些年已搬岭下村。火炕岭头住的是周姓人家,男主人周荣富,是从诸暨岭北移过来的,育有9个子女,老两口现都已过辈,子女已搬村里居住。这次我还见到了他们的大儿子周国强,聊起当年的事情,特别强调他们迁到村里后,火坑岭头的房子倒塌,他父亲走亲访友募款重修过一回。对于如今的情况他颇为难过,毕竟他们对那片土地和故居是有感情的。

    这次还听到一个好消息是村里有人想承包这片土地开发旅游,我为这样的行为点赞。到时,我必定重走一次古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大家 00006 乌竹寻梦 2017-8-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