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人文
3  4  
品尝人生的第二道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1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品尝人生的第二道茶
2017-11-22

    丁酉深秋,东阳籍古建营造规划设计专家赵一豪携新作“霸气”回归,假座中国木雕城酬论中国传统营造文化——

    以一部书,回望宋代营造之高妙

    □记者 吴旭华

    “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北宋滕子京在其千古名文《重修岳阳楼记》中如是说。

    出生于1971年的东阳人赵一豪凭着“楼观之记”,捕捉到了那些已消逝于历史烟云中的楼台亭榭留下的吉光片羽、一鳞半爪,从而恢复重建佳构。如今,他将自己的设计案例“文字称记”,致敬诞生了这些历史佳构的时代。

    第12届“东博会”期间,赵一豪携新作《宋代文化与营造技艺:赵一豪设计作品——拟岘台和聚远楼》回到家乡,假座中国木雕城举行新书发布会,回望传统营造,酬论传统文化。

品尝人生的第二道茶

    这天与赵一豪联袂而来的还有中国美院教授何鸿,也是此书的作者。他以一手随性行书为索书者签名,现场“吸粉”:“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风雅,比如我的书法,比如一豪的营造。”2012年夏,中国美院艺术鉴赏专业举办毕业展,何鸿正在指导《文殊菩萨造像研究》,看到一个陌生的“小伙子”混迹其间,看得很是认真,双眸灵光熠熠。“一问,巧了,他还于1994年在中国美院进修了两年的环境艺术专业。”何鸿对这位同龄人一见如故,并成莫逆之交。

    “近十年来有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让我重新思考人生价值。”何鸿说,其中之一就是赵一豪费时8年设计建造了山西大同凤临阁,他以“干将莫邪铸剑精神”评价赵一豪的此举,由此感悟“人生在于坚守,大凡有成就者,心从孤独之境出入而游刃有余”。

    今年,何鸿和赵一豪都已48岁。何鸿以24年为一个阶段,认为赵一豪正在品尝人生的第二道茶。“这个阶段很苦,但有回甘。一豪在夫人的支持下,十年磨一剑完成了凤临阁。”在这个项目设计中,赵一豪遇到了此生最大的“瓶颈”,他大胆摒弃了沿用多年的经典商业设计,挖掘这一中国传统餐饮品牌的历史内涵,首创融入了东阳木雕、竹编、铜雕、砖雕等传统工艺,并逐渐坚定了对传统营造的信念,“难怪凤临阁投资者齐永贵先生说,他信任这个有倔脾气、用心、能吃苦的年轻人。我想,这就是一豪的人格魅力。”

    2014年,赵一豪和何鸿同游日本京都奈良。“在具有800年历史的南禅寺二楼,我们靠着廊柱,一豪冒出一句‘重走梁思成之路’。于是我们有了第一次合作,他关注建筑,我关注佛像。”也就是这一年,赵一豪在江西潜心6年的两个重大项目拟岘台和聚远楼完成。身为江西庐江人氏的何鸿,义不容辞地接下了整理出版这两大营造佳作的任务。

铸就一个人的历史剧

    对何鸿而言,这本书不是简单的记叙,而是对营造者智慧的提炼总结。他眼中的赵一豪,来自于世界木雕之都东阳,从小浸润于木屑和墨斗构成的“格物开物”环境中,对木有着特殊的情怀,几十年坚守“木语”战场。“古建的恢复是向传统致敬,但不是重复,而是再创造的涅槃之旅。建筑本身就是人生的舞台,可以上演生活剧,也可以铸就历史剧。一豪借助建筑的重生,铸就了他的历史剧。”何鸿认为,这正是此书必须表现的精要。

    对于位于江西抚州的拟岘台和德兴的聚远楼,何鸿并不陌生。更让他自豪的,则是由这一台一楼生发的千丝万缕的人文佳话。他在书中锁定了“北宋嘉祐二年”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份:这一年,朝廷重开科考,宋仁宗赵祯亲试举人,主考官欧阳修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养眼的贡试榜单。也就在这一年,“邺水朱华”的临川抚河岸边,建起了拟岘台,文人骚客竞相登临,墨香四溢,清氛远扬。“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时年39岁的“曾子”曾巩写下了《拟岘台记》,吸引了无数名流纷至沓来,其中就有改革家王安石。

    在这“千年科举制最耀眼的一榜”中,就有苏轼、苏辙兄弟的大名。才高八斗的文人未能躲过政治翻云覆雨的风波,中举之后的苏轼屡遭左迁。他在陪儿子出任德兴县尉之时,登上了比拟岘台晚约10年建造的聚远楼,四顾苍茫之际不知该如何主宰人生沉浮,却依然以一句“赖有高楼能聚远”,震动了北宋朝廷并引来了御笔题匾“聚远楼”。

    一楼一台,占断江南景致。何鸿却并未将笔触停留于这些风流佳话和政治风波,而是由此生发开去,细细打捞起嘉祐二年榜单中与这两座楼台相关的人文往事。赵一豪的设计就是他撑起记忆之舟的长篙,轻轻一点,小舟已从“南山有台”荡到曾国藩的“拟岘家书”,穿过由无数人文交织砌就的桥洞,划进了政治纤弱而文化瑰奇的宋王朝:梁思成眼中的宋代建筑带着一个时代细致柔丽的风格,也深刻地影响了拟岘台和聚远楼的精神品质;拟岘台建成之后,苏轼兄弟亮相于历史上与兰亭雅集并列的“西园雅集”,苏轼的文坛盟主地位在雅集中隐约可见……在这些显性的史话背后,何鸿抽离出了鲜为人所知的“草蛇灰线”,翻开了轻裘缓带的历史画面:北宋斫琴、制曲之风极盛,嘉祐二年榜单中的进士和主考官多是古琴爱好者;抚州麻姑山上原有唐代颜真卿所书《麻姑仙坛记》,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评价其“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甚至当地特产南丰蜜橘,也被曾巩作诗赞赏,遑论《四库全书》中蔚为大观的临川才子与昌盛文史……斯台斯楼,俨然是北宋江西的“文心”。

    “何鸿老师在书中如此梳理楼台文化,阐明的也是我的营造思想,就是以文化成就建筑个性。”赵一豪回忆,6年前他在接手此案时,研读了当地诸多文史资料,多次拜访请教当地文化名人,又从宋画中借鉴建筑形制,最终结合《营造法式》和《园冶》等史书,确定了拟岘台和聚远楼的主题,让这两座建筑的文化灵魂重新归位。

以项目磨砺设计人生

    “人生就像穿衣服,只有扣对了第一颗扣子,才能保证后面的扣子不扣错。”中国美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吴海燕认为,赵一豪在设计道路上扣准了扣子,几十年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设计,选定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角色。因为拟岘台项目而与赵一豪多次接触并深入交流的抚州市旅游局局长杨更生,则更是高度评价赵一豪“忠诚敬业又富于担当,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家园情怀,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甚至无私奉献”,“一个设计者如何从以谋利为主的寻常工匠,成为能义利相兼的艺术大师?赵一豪做出了表率。”

    其实,这一路行来,赵一豪一直不忘学与思、行与省。在无数古建面貌“千篇一律”的背后,其实折射着文化内涵的贫乏。因此多年来,赵一豪不断地学习前沿设计知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反思过往设计项目,力求每个项目都能达成新的突破。

    “赵一豪是我们东阳人的骄傲,他成功主持设计修复了国内众多大型文化项目,设计的凤临阁被称为‘中国工艺与古建装饰应用典范’,获得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发布会上,市政协原主席、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王正明希望工艺美术界人士能借助此书,总结与弘扬赵一豪的古建设计创作理念,促进工艺美术与古建营造的融合。同时要善于研究传承古建筑设计精髓并应用到现代建筑之中;善于研究市场创新先进技术与工艺、理念,设计创造出符合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促进东阳工艺走出国门;善于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促进行业与国际合作,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一次设计就是一次磨砺。轻轻掩上赵一豪的新书,不经意中发现,书的封套图案是一方宋代抄手砚。其漫漶的痕迹与底色融为一体,不细辨几乎难以区分。这方宋砚是赵一豪的朋友“研语轩”主人云江的藏品。砚文化,也是北宋重要的特色文化之一。何鸿将此作为封面,其意不言而喻:在向中国传统文化峰值期——宋代文化致敬的同时,含蓄地透露了赵一豪“细研慢磨”的设计态度。他的每个重大设计项目,耗时短则三五载,多则七八载,毕数年之功于一役,只为给大地留下永恒的风景。对此,赵一豪如此解释:“建筑与一般工艺美术品不同之处在于,它一旦建成就无法更改,更不可能重起炉灶。所以,宁可慢些,也要留得永世的问心无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人文 00004 品尝人生的第二道茶 2017-11-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