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人文
3  4  
贰·繁复荟萃百样工
濒危非遗志
叁·堂灯璀璨五百年
壹·富丽堪比荣国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2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贰·繁复荟萃百样工
2019-02-12

    挂灯的风俗起于何时?从宋代时东阳人就用竹编制作龙灯、花灯、走马灯的记载,可以推测至少在宋代就有了此俗,到明中叶已蔚为风气,豪门大族的祠堂公常均把置办堂灯当成要事。“弱骨千丝结,轻球万锦装。彩云笼月魄,宝气绕星芒。檀点红娇小,梅妆粉细香。等闲三夕看,消费一年忙。”范成大的诗足以为此景写照。较之一般灯彩,大堂灯就是民间灯彩的综合体,中间主灯或一盏,或两盏,或三盏,连成一体,上有珠帘宝盖,四周悬挂四至六串小灯,每串之间各有一串飘带,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因为堂灯风行“三乡”,明清时期,灯匠已从百工之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但因为业务集中于头年腊月至次年元宵这一个半月内,所以许多灯匠平时还要为生计谋出路,这也决定了灯匠往往兼具木匠、篾匠、雕花匠等身份。像画水镇陆宅村大堂灯制作技艺传承人陆德奎就是木匠,他于1961年起跟着灯匠陆仁忠学习,掌握了大堂灯的维修技艺。

    确切地说,东阳境内的大堂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只能“维修”而非制作,这是因为诸多技艺已经失传或者濒危。以料丝灯为例,现在通常把在高温下拉成的玻璃丝称为料丝,而在旧时则是以玛瑙﹑紫石英等为主要原料煮浆抽丝制成,细密如头发,经过排列并用框围合后组成灯片。明代文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料丝灯出于滇南,以金齿卫(今为云南保山市)者胜也。用玛瑙、紫石英诸药捣为屑,煮腐如粉,然必(用)北方天花菜点之方凝,然后缫之为丝,织如绢状。”在弘治年间,这种工艺传到江苏。陆宅大堂灯中的料丝灯,据资料记载是用石英制作而成。

    又如明角灯,按著名作家刘心武的说法,是选取优良的羊角截为圆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和萝卜丝一起焖煮,待煮软后,用纺锤形楦子塞进去,用力地撑,使其整体变薄;如是反复地煮,反复地撑——每次换上鼓肚更宽的木楦,直到整个羊角变形为薄而透明的灯罩为止。但此法废品率较高。东阳的羊角灯是用羊角、牛角等加溶剂水煎成胶质,借助模子制作成半透明的灯罩,加上灯帽、提梁、底座、珠编垂带等制成。因为胶质的灯罩具有透明感,故又称为“明角灯”。传说,安儒村的明角灯还采用猩猩的血涂染成红色,令人细思极恐。

    清代康熙年间,上海的灯市已经非常成熟,康熙二十八年(1689)的上海海关“江海关税则”记载了各种灯彩的税率,包括羊角灯、料丝灯、珠灯、纱灯以及绢画灯屏等,这些灯彩工艺通过在外务工的东阳人传回家乡。清末民初,东阳堂灯制作原料多改成从上海、苏州、青岛等地购买,大大节省了工时。但灯架的制作以及灯片的绘制都需要本地工匠和画师承担,尤其是灯头灯脚龙头凤首的雕刻、花牙的镂空,离不开东阳木雕技艺辅助;而珠帘、珠带的穿制工艺,又离不开灯匠的巧思匠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人文 00004 贰·繁复荟萃百样工 2019-2-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