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大家
3  
大家
记忆的黑痣
书价与房价
情系东阳50年
百业广场 面面俱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1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书价与房价
2010-11-16

  □ 杨泽文

  

  从爱上阅读的那一天开始,书价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很清楚地记得,上世纪70年末读高中时,很想购买一本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但就是掏不出八角四分的书价钱。这对一个来自贫穷乡村的读书少年来说,既是一种打击,更是一种自卑。庆幸的是,在我快要高中毕业时,县新华书店廉价处理一批滞销书,我终于花两角钱买了两本小说。就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讲,这两本书都很难与《第二次握手》相比,但因为它们是我购买的首批个人藏书,因而我格外珍爱并时常翻阅。后来继续求学的日子,由于想买想看的书很多,我只能尽可能地吃得差一点甚至是吃得少一点,以此省出一点伙食费,然后每月购三四本想看想收藏的书本。这样的“办法”被我一直使用着,以致我毕业离开校园时,带走的是整整三大纸箱书本。 

  我是带着一百多本藏书走进一所乡村中学的。在学校任教的四年时光里,我的工资除了解决自己的生活之外,大部分都花在了买书上。虽然当时全国各省市的许多书店都开办有邮购业务,但书价加邮费之后总感觉难以承受“书价”之高。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词典》和《唐宋词鉴赏词典》,每本书价十多元,从出版社邮购加上两三元的邮寄费,我实际花费是每本近20元了,而当时我所领的月工资还不到百元。

  然而,即便书价上涨得再快再高,对我这样一个认定“生活从阅读开始”的读书人来说,不可能停止购买书本。事实是,后来我调离乡村中学,几年之后又离开县城的单位,虽然收入在不断增长,但书价的增长幅度似乎更快。因此至今对我而言,最想进而又不敢常进的还是书店。因为每进一次书店,三四个小时之后出店时,身上就少了一两百元,手里则多了七八本书,或者只是厚厚的一两部书。于是少不了暗自低语:这书价啊,就不能少涨一点么!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是书价涨得最快的时候,房价的问题也伴随而来了。随着住房改革的到来,我别无选择地要花一大笔钱购买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于是只好向银行贷款,然后就是艰难地还贷。自然,书只能是少买了,但少读可不行,于是只好重新进入图书馆借书阅读。遗憾的是,图书馆所进的新书也越来越少了,许多想读的新书在图书馆里根本找不到。无奈之下,只有坚持业余写作,尽可能地多挣点稿费来买书,其结果是书价依然走高,买书和藏书的事却坚持了下来。 

  虽然贷款购买的住房是三室一厅,但书房还是兼做了客房,乡下父母或偶有客人来住上几天的话,我的读书与写作生活会因此被彻底打乱。于是再次买房的想法又与日俱增了。这样过了6年之后,卖了住房一咬牙跑到郊区买了更大的按揭商住房,并把其中最大的一间用作了书房。从此在放置有数千册书的大书房里,我享受到了真正宁静的阅读与写作生活。只是从此每次半夜醒来,我都少不了感觉到一种压力。毕竟已经当了房奴,而且一当就要十多年哪! 

  书价高,房价高,对当今的读书人来说,的确是件无奈的事。但有什么办法呢?为了构筑精神大厦,安放好心灵,我们不能不买书;为了寻求遮风挡雨的空间,安放好肉身,我们又不能不买房。一句话,居者要有其屋,读者要有其书,这世界才会美好。如此说来,书价与房价,我们说说它总比沉默要好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大家 08 书价与房价 2010-11-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