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人文
3  4  
王仲奋:东阳民居建筑体系
央美舌战,为东阳民居正名
“供电”杯鸟类摄影比赛征稿启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央美舌战,为东阳民居正名
2016-03-16
木构架实物图(正面)
木构架实物图(侧面)

    木构架剖面设计图

    □记者 吴旭华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现代生活水乳交融?

    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成果汇报展,17日将在中央美术学院隆重开展。形形色色的非遗保护成果,深刻地揭示了“非遗生活化”的路径,得到了文化部领导的肯定。

    这其中,就有东阳传统民居的代表性木构架。展示这组木构架的,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卢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市方中古典园林有限公司老总吕雄心,他是这个高研班的优秀学员。

    雕梁画栋的东阳传统民居,高大华美,很是抢镜。还在布展期间,中央美院工艺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就络绎前来,试图通过这组木构架解析东阳民居的秘密,领略东阳木雕的魅力,甚至想努力说服吕雄心,把这组精美的工艺品留在中央美院,作为教学用具。

    这组木构架从设计、制作到运输、组装,花了十多万元。吕雄心说,之所以“大费周章”地把它从东阳运到北京,就是想为东阳民居正名:“不要再把东阳民居与徽派建筑混为一体,而且,东阳传统营造技艺就是徽派建筑的源头!”

    东阳民居走进中央美院

    卢宅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为东阳民居正名

央美舌战,为东阳民居正名

    虽然年已五旬,但只要提到东阳传统营造,吕雄心就激情万丈。他说:“这几年,随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加大,传统民居引起大众关注。但很多人只知徽派建筑,不知东阳民居,甚至有人认为东阳传统民居是承袭了徽派建筑,这简直是本末倒置!”

    2015年10月,文化部非遗司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第二届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经市非遗保护中心甄选、推荐,吕雄心成为研修班学员。

    “关于徽派建筑与东阳民居之间的争论,这几年已引发社会关注;我市正在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古民居旅游,给传统营造技艺提供了用武之地。以卢宅为代表的东阳传统营造技艺,如何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生产性保护,并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巧妙植入,完成东阳地域文化的传播?”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海刚说,他期待吕雄心能够在研修班学习中作出初步探索。

    果不其然,在研修班学员自我介绍中,吕雄心关于东阳传统营造技艺的说明,引起了同学关注。“学员中有不少人从事传统营造,包括内蒙古的蒙古包、湖南的吊脚楼、贵州的风雨楼,等等。他们一听说徽派建筑的源流是东阳传统营造,都觉得不可思议。”最具戏剧情节的是,一位学员甚至“拍案而起”,表示要和吕雄心“华山论剑”。

    为了平息争论,研修班的老师安排了分组讨论。吕雄心所在的营造技艺组围绕徽派建筑与东阳民居的议题,论得不可开交,引得其他小组成员都跑过来围观。

    次日,轮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单德启上课。这位出版过专著《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中国民居》以及《地方传统建筑(徽州地区)》的著名学者一锤定音:“所谓的徽派建筑,其源流就是东阳传统营造技艺。明清时期的徽州传统民居,绝大部分是东阳帮工匠建造。”

    课后,老先生兴致勃勃地和吕雄心聊起东阳传统营造技艺。吕雄心提供的丰富营造实例,令单德启对他相见恨晚。

    这场论战也引起了央美建筑学院领导的关注,他们邀请吕雄心开设专题讲座。吕雄心精心制作了PPT,还特意带上了东阳传统营造的特有度量工具“门尺”,向研修班学员和央美老师、学生详解了东阳传统营造技艺的奥秘,剖析了徽派建筑中的东阳营造技艺元素,展示了他经手的高难度营造实例,全场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精心创作,为东阳民居代言

    2015年12月初,吕雄心结束第一阶段学习,回到东阳,开始研修班的结业创作。

    “吕总啊,东阳传统民居这么有魅力,要不你把东阳民居搬到我们中央美院来吧。这样,我们的老师与学生也就有了学习标本,不用千里迢迢跑到东阳参观了。”学习期间,吕雄心和央美领导交流时,多次听到这种话。

    “我是卢宅传统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为东阳传统民居正本清源,是我的责任。如果能借助中央美院这个平台,把我们东阳传统营造技艺推广出去,也是一件好事。”在充分考量了各种因素后,吕雄心决定创作一件最能体现东阳传统营造技艺特点的木构架。

    这组构架就是东阳传统民居的外檐,东阳人又称“阶沿”。“东阳传统民居,特别是宗祠、厅堂、豪宅等建筑,檐口都很高,一般在1.8丈以上。”吕雄心介绍,这种外檐结构通常在“牛腿”支撑的琴枋上,增设单层甚至双层斗栱、雀替,并把琴枋、刊头、花栱、雀替等构件和“牛腿”构成一个木雕组群,用形态不一而内容和谐的题材进行特别精细的雕饰,成为东阳民居特有的一道木雕工艺风景线,也是东阳民居建筑体系重要标志之一。

    “可以说,这个木构架是证明徽派建筑源自东阳的重要证据,在许多徽州建筑上都可以见到,只是根据建筑体量按比例缩放,雕刻内容有所不同而已。”这种繁富精巧的结构,既显示了东阳木雕装饰功能,又巧妙地承受并传递了整幢建筑的力量,保证了房屋的稳固程度。

    为能在3个月时间内完成这座木构架,吕雄心邀请了自己的徒弟张坚伟一起制作,并聘请了民间老木匠参与。整个木构架除了两根柱子和连接柱子的横梁,无处不雕花。“东阳籍古建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王仲奋在其著作《浙江东阳民居》中说,东阳帮在南宋时期就已名声在外,出自他们之手的建筑以清水木雕装饰为特色,既美观大方,又适合杭、嘉、湖、徽州地区的气候地理资源条件,是理想的宜居建筑,深受钟爱。所以,我的这组木构架全部采用清水木雕,以体现东阳营造特色。”吕雄心兴奋地说,凡是有这一木构架的建筑,均可认定源出东阳。

    搬这么一件原汁原味的木构架到中央美院,虽然能体现卢宅营造技艺的“非遗特征”,但如何说明它的保护成果,以及它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

    “现在,很多会所、景点都建造门楼,许多门楼的外观照搬东阳传统民居中的外檐,但无论结构比例、木雕装饰,都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显得不伦不类,间接误导了大众。”吕雄心表示,历史的文脉需要钩沉,更需要护持、创新。要让东阳民居的传统营造技艺云垂海立,需要东阳本土设计师们领会贯通东阳传统营造技艺精髓,将其融入各种设计,用传统与现代共同造就美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人文 00004 央美舌战,为东阳民居正名 2016-3-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