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大家
3  4  
天籁社姆
花灯点亮的乡愁
情系东中
茶村
乌竹寻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8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花灯点亮的乡愁
2017-08-09

    □许旭锋

    乡土乡情,人皆有之,特别是逢年过节,回忆家乡景物、风土和习俗,总有莫名的亲切感。偶然看到东阳电视台播放许宅花灯的专题,画面上有熟悉的乡亲的身影,包括我的堂弟许宾,倍觉亲切,这让我重拾起兴趣。我从小见惯了花灯,有几年还亲自参与了迎灯,但并未具体了解花灯的来历,遂向村里的老人打听。

    据说在明朝天顺年间,洪塘许宅华山公的二儿子尚德公,因家中人口增多,旧厅老家居住不下,遂择地搬迁,分居新厅。尚德公辛勤耐劳,办事周密,年过八旬仍率子孙耕耘于野,博得族人尊敬。尚德太婆端庄贤淑,心灵手巧,协助丈夫操持家务,从事农桑,深得族人爱戴。她在农闲之际喜好看戏,邻近村庄凡有搭台做戏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

    天顺八年,在尚德公的主持下,村落初具规模,家族祠堂也已建成。尚德太婆却因操劳过度,患病在床。体贴的尚德公为让患病的妻子消除病中寂寞,按其爱好,用泥巴捏成戏文中的人物头像,涂上颜色,用碎土布作服饰,并在人物关节处安上走线以便操作,拉动走线,活灵活现,煞是好看。

    祠堂落成,将行大典,族人决定迎龙灯庆贺。村里有一习俗,龙灯头天出迎,必须先朝拜本保土地。尚德公就把自己为妻子制作的戏剧人物安放在龙灯上,到本保殿祈求土地神灵,保佑爱妻早日康复。这一无意的举动,竟成了许宅人物花灯的初始仪式。嗣后村民竞相仿效,且各显神通,用泥巴或木雕精心制作成各式戏剧人物,安放到龙灯之上。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头年以花篮为主、次年人物花篮各半、三年全部人物”这一迎灯习俗。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许宅新厅花灯都在元宵节后开迎。这是考虑到旧厅是父兄所居之地,让父兄先迎灯,体现一种尊重长辈的传统。

    许宅花灯,由一组人物、一盏花灯相互间隔连接而成。花灯制作精细,构思奇巧,不用竹架,全用纸料制作。制作工艺融绘画、建筑、刺绣为一体。其结构多为四角、六角、八角,需用十几块彩纸拼合而成。复杂的荔枝灯,形似荔枝,则由上百块彩纸组成。这些彩纸,均需事先绘好画,描好字,然后用绣花针把字画镂空,针孔的粗细疏密,皆有严格要求,非常讲究。灯笼上缀以荷花、牡丹、菊花等纸制花,栩栩如生。晚上,灯笼内点上蜡烛,光线从针孔透出,映出一幅幅精美图画。“灯无骨、不褪色、日无华、夜开花”的特色,令人称奇。

    许宅花灯所制人物,也颇具特色,多是反映民俗风情、农事生产等内容,如车水、耕地、织布、纺纱、舂米、磨麦等;也有人文典故和神话故事,如武松打虎、姜子牙钓鱼、貂蝉拜月等。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所制人物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如开摩托车、奥运会体操、缝纫机制衣等,均安上机关走线,能转会动、形象逼真。有的还配上光电,声情并茂,令人叫绝。而且,上百节花灯,人物和花篮造型各异,很少雷同,各家都互角峥嵘,各显神通,有的在制作过程中,躲在楼上,保守秘密,以盼亮相于众时一鸣惊人,这也反映了耕读之家人们的智慧。许宅花灯,也因其巧夺天工,有了“天上一条虹,许宅一条龙”的美称。2000年5月,许宅花灯应邀参加由省政府举办的“广场文化艺术节”,轰动杭城。同年9月,参加由国家旅游局、北京市政府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旅游文化节”,饱受赞誉,被媒体称为“浙江一绝”。之后,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金华晚报等主流媒体都作了报道。

    遗憾的是,现在村里会制作花灯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更是寥寥寥无几,许宅花灯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出现了断层。记得小时候迎灯时,一般有百节以上,绵延数百米,甚为壮观。近年只有50节左右,多为老年人制作并参迎。

    好在镇村干部及市文化部门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作了努力,许宅花灯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希望文化部门进一步重视保护,让许宅花灯等传统民间艺术代代相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大家 00006 花灯点亮的乡愁 2017-8-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