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三乡
3  4  
婺剧“桃花霸”
寻根到东阳
探寻“吴长江”的人生结构
铁杆戏迷蒋海华
“税月”如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9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探寻“吴长江”的人生结构
——访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刚
2018-09-26

    吴刚(左)向专家介绍玄武岩纤维材料

探寻“吴长江”的人生结构

——访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刚

    □记者 叶丽华

    个人档案:吴刚,出生于1976年,横店镇后周村人,1993年由东阳中学保送进入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97年至2002年在东南大学硕博连读,2002年至2003年在日本茨城大学作博士后。2009年担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2016年任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高校,综合排名在15名左右,尤其是工科特别强。比如在国际权威的ESI数据库里面,东南大学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全球排名到26、27位;在美国权威的US news排名中,东南大学的工程学位居全世界23位。2017年9月,东南大学入选教育部“双一流”高校A类名单,1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并列全国第八。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有12个学科进入A类,5个获得A+(并列全国第一),获A+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八。

    17岁,吴刚被保送至东南大学;33岁,被任命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成为当时985高校里重点学院最年轻的院长;不到40岁,担任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成为当时全国重点高校里面最年轻的副校长。一路走来,这位高能学霸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和勤奋,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行政、学术“双肩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搭平台、做课题,一样都不落下,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科技创新和突破。

    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私底下,老师们亲切地称吴刚为“吴长江”。忙碌的他睡眠时间一再压缩,工作时间精确到每分钟。对此,吴刚毫无怨言,笑说,自己年轻,理应有更多的担当。为学勤奋求真,为人谦逊随和的他,做事有超强的协调能力。谈及自己的成绩用词谨慎,对于填补空白的研究发明,在他嘴里只用“领先半步”来描述。

    吴刚特别自豪地提到乡贤严济慈于1923年获国立东南大学的第一号毕业证书,严老的夫人也毕业于东南大学。与严老同为东阳中学和东南大学的校友,吴刚倍感自豪。

    老乡引荐,结缘东大

    1993年,吴刚获得了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和西安交大等3所985高校的保送资格,他一时不太清楚未来之路该如何抉择。班主任吴茶芳特意给已在东南大学就读的儿子吴京打电话征求意见,吴京问吴刚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吴刚想了想,说:“东阳是建筑之乡,学一个跟建筑相关的吧。”吴京明确地告诉他:“想学建筑的话,直接来东南大学就好了,东南大学的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专业都特别强!”目前,东南大学的土木、建筑、交通专业水平均位居全国第一。采访当日,吴京自豪地说:“我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吴刚推荐到东南大学,为东南大学引荐了人才。”

    进入东南大学以后,吴刚发现自己没什么特长,音乐、绘画、体育皆不擅长,组织能力、演讲能力也不出色。身上唯有东阳人的两个特点:一是勤奋,二是责任心强。在两者的驱动下,吴刚从班级生活委员起步,先后担任副班长、团支书、班长、年级团总支书记,再到学生会主席,能力逐步提升。

    江苏高校界素有“学在东大”的说法,吴刚更是出了名的勤奋。周末和节假日,他总是在教室里看书学习。本科毕业时,他被学校保送硕博连读。

    土木工程学院的实验室与想象中的实验室不同,在这里,学生做实验,要学会浇筑梁、柱等混凝土构件,要学会绑扎钢筋,工地上民工干的活,他们都得干。吴刚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两块:一是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用不易腐蚀的新材料替代钢筋来提升结构的寿命;二是房屋桥梁损伤后,对其进行加固,延长寿命。

    恩师引路,潜心科研

    “遇见吕老师是我的人生之幸,知遇之恩永生不忘。”在采访中,吴刚多次提及导师吕志涛院士。

    1998年的一个下午,吕志涛在办公室与吴刚讨论博士论文选题。他建议吴刚做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吕志涛特意把国外空运过来的碳纤维布展示给他看,一层纸一样薄的布,粘贴后就能快速并显著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吴刚觉得非常神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此课题,并坚持不懈地为此攻关了20年,成为大陆学者在国际本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JCC杂志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

    博士毕业后,许多年轻教师会在业余时间做些工程,获取额外收益以改善生活。吴刚留校后,也面临着同样的诱惑,特别是东大预应力公司效益非常好,也缺人手,公司非常希望他加入。吕志涛得知此事后专门找吴刚促膝长谈,鼓励他要看得远一点,不要追求一时的利益,特别是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吴刚谨记恩师的教诲,潜心科研,全身心投入工作。

    2009年11月,年仅33岁的吴刚被学校任命为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成为985高校重点学院最年轻的院长,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说起这次当选,还有一番有趣的波折。由于吴刚年仅33岁,土木工程又是东南大学的优势学科,校领导一时下不了决心把这么重要的担子交给年轻人,于是全院教师投了两次票,结果两次吴刚皆遥遥领先。事实证明,担任院长7年间,吴刚当得起“年轻有为”的评价。

    驱动科研,培养人才

    同事们都说,吴刚就是那个“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人”。

    2009年接手土木工程学院时,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土木学科位列全国第五,2012年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三,在2017年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土木学科获评A+,在全国并列第一。这背后的努力,身处其中的吴刚和老师们最清楚。

    在学术上,吴刚带领师生们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并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与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共5项;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600余项,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高水平著作百余本,在预应力、高性能材料、FRP结构、复杂结构施工等领域实现国际领先;由东南大学牵头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500米口径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支撑平台,完成了FAST(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马普托大桥(非洲最大跨度桥梁)等多项国内外重大工程的技术攻关。在他的引领下,东南大学建成了首个学术特区——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承担了“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应用FRP实现重大工程结构高性能与长寿命的基础研究”“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长寿命的基础研究”等3项“973计划”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老师们以前没想到的。对此,吴刚说,东大的老师经过多年的积累,不分昼夜地做科研,学术水平都很高,作为学院负责人,牵头组织为大家服务都是分内之事。

    吴刚重视引进后人才的全周期规划,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以院士领衔、4位千人计划专家、4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杰出青年、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创新团队和1个江苏省教学团队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2015年,吴刚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成为长江学者,2016进入中组部万人计划。

    吴刚说,东大人充满创新活力,他会谨记恩师“勤奋、创新”的教诲,为提升东大的科研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竭尽全力,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在智慧工程结构与安全运维等领域做到国际领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日报 三乡 00005 探寻“吴长江”的人生结构 2018-9-26 2